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2年第7期 总第224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 录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7期
专 稿
7 从世界美学史三大阶段看世界美学的未来张 法艺界时评特别策划
27 “点”“燃”的发光体——关于“点——郅敏作品展”的描述吴洪亮35 传承与超越 ——试论郑怀兴历史剧中的郊野空间与意象运用
庄清华
46 “时间—晶体影像”视角下的早期东亚录像艺术实践——“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展览评析
徐小棠 程子原
理论纵深
57 跨越国别与媒介——郑君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传播、运用与发展
唐 俊
71 论作为语—图转化中介的感性概念图式吴 飞85 以批评精神采撷“人间性”艺术精神:论傅雷艺术批评的内在理路及演化李 晶98 我国艺术管理学科的知识图谱和研究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马 明 李依依观察与思考
○网络传播
113 中国网络文化类节目的艺术表现与意义建构张智华 魏 兵125 戏曲网络传播的乘势与突围——《神女劈观》的热潮与冷思考郑世鲜 周 飞○NFT笔谈 135 从人群交往理论和艺术的审美变化看“元宇宙”薛 雷141 数字收藏与文化治理——再论NFT艺术品市场王子琪书 评
150 艺术人类学的经典译介与学科建构李修建
封面 卢禹舜作品《永远的敦煌》(局部)
封二 芭蕾舞剧《敦煌》剧照封三 《艺术人类学经典译丛》部分书影、简介封底 郅敏作品《鸿蒙》(局部)
篇目提要 艺术评论 · 2022年 · 第7期
【内容提要】世界美学的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轴心时代美学在三大文化中产生,形成西方的实体—区分型美学、印度的“是—变—幻—空”型美学、中国的虚实—关联型美学。二是世界美学现代化进程,体现在两个方面:西方美学成为主潮,各非西方文化以西方美学为基本结构,形成自身现代文化的新美学。三是随着科学和哲学的思想升级,西方美学由实体—区分型美学开始转向,既按自身的规律升级,又与中国美学和印度美学有了更深的契合,世界美学演进的新景正在开启。【关 键 词】 三大美学类型;世界美学演进;世界美学互动与新景开启■“点”“燃”的发光体——关于“点——郅敏作品展”的描述/吴洪亮
【内容提要】郅敏是以陶瓷为创作媒介的当代艺术家。一片片陶瓷就是郅敏的“点”,聚合成了他的作品,他的世界,他的自我。窑火的燃烧,将土化成了瓷,也将郅敏的期待变成了发光体。陶瓷在郅敏手里从材料变成了语言,从手艺变成了思维方式。作为展览主题,“点”的展场是一个能量场。“燃”“蒙”“节”“时”“方”五个部分使整个展览自成一个逻辑系统。“燃”“蒙”“节”是生命的起点,是世界太初的模样。这两个部分是郅敏对于世界纵向生成的解读。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关键点,“时”是流动的光阴长河,“方”是万物的位置定格。这三个部分是郅敏对世界横向展开的理解。总之,“点”既指明了郅敏“无穷尽”的创作方法,又反映出他对艺术、科技、生命、宇宙等宏大命题的思考与认识,是我们走入其艺术世界的有效途径。
▼郅敏 《二十四节气——惊蛰》局部 陶瓷、金属 350cm×220cm×180cm 2021 盛开摄▼
■传承与超越——试论郑怀兴历史剧中的郊野空间与意象运用/庄清华【内容提要】郑怀兴在他的历史剧中,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类特别的郊野空间与郊野意象。它们既是对传统空间、意象表现形式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超越。从承继着隐逸传统的江海山林等空间与意象,到与兴感传统一脉相承的星月意象,再到被赋予了隐喻象征等多种功能的沙丘行宫、山间古道等,郑怀兴历史剧中的郊野空间与意象运用在承继与超越中不断拓展空间的寓意与叙事功能,也进一步丰富了戏曲文学中叙事空间的美学意蕴。【关 键 词】 郑怀兴;历史剧;郊野空间;郊野意象▼晋剧《傅山进京》剧照 由山西省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提供▼
■“时间-晶体影像”视角下的早期东亚录像艺术实践——“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展览评析/徐小棠 程子原【内容提要】“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展全面呈现了东亚录像艺术兴起之初,中、日、韩艺术家们对录像媒介属性与艺术表达的探索与实践。借助“时间-晶体影像”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录像艺术通过纯粹运动影像,以及多媒介物质并置、实时性和身体经验介入所创造的时间晶体效果,感受录像艺术通过多屏循环与复调的方式,在当代语境下持续激荡的艺术魅力。【关 键 词】 东亚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时间-晶体影像”
■跨越国别与媒介——郑君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传播、运用与发展/唐 俊
【内容提要】郑君里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为中国演剧界带来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表演理论。之后郑君里对斯氏体系进行本土化思考,提出建立中国“现实主义演剧体系”和表演“意象说”。郑君里转型成为电影导演之后,在实践中对斯氏体系进行了运用与拓展。可以说,郑君里完成了对斯氏体系本土化和电影化这两个重大课题。本文旨在从历史书写和艺术创作角度,重新发现郑君里在中国表演(戏剧/电影)理论与实践中的贡献与价值。【关 键 词】 郑君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本土化;电影化
【内容提要】语言是概念性的,图像是具象性的,作为两种异质的符号体系,语言向图像的转化充满疑难。学界曾试图以维姆萨特的语象概念作为语—图转化的中介,但该概念在理论渊源及内涵上多有不足。从语言与图像的意向结构看,语—图转化实际上意味着语词符号成为图像的“摹仿”对象,但这至少在表面上背离了图像摹仿现实事物所遵循的相似性要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感性概念的图式,后者经由早期海德格尔的阐释具有了图像学意义;同时随着理论发展,图式也逐渐从描述抽象概念转向普通语词。我们因此得以将其作为语言与图像的中介,并认为它以其观念性、普遍性及先验性等特质为语图转化和语图互文等问题带来了新的进入路径。
■以批评精神采撷“人间性”艺术精神:论傅雷艺术批评的内在理路及演化/李 晶【内容提要】“人间性”是傅雷艺术思想中一个建设性的概念,现有研究鲜有涉及。以翻译闻名的傅雷,其批评家身份才是他本意所在。他的实践活动有着鲜明的批评精神,表现为对待中西艺术异中求同的批评取向和恢复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批评诉求。“人间性”涉及如何从中西美学之异过渡到中西艺术精神相通之处,标识出由批评精神揭示艺术精神的内在理路,突出了艺术批评的实践价值。这一内在理路形成以西化中、以中化西和中西涵化三个演进阶段,对于当代的文艺繁荣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关 键 词】傅雷;人间性;批评精神;艺术精神;演化
■我国艺术管理学科的知识图谱和研究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马 明 李依依【内容提要】本文试在全局性“深描”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管理学科建设路径,助力该学科今后研究的有效深入与推进。本文借助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1984至2021年间艺术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包括时空分布、研究主题、演进趋势及前沿热点等全域性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该学科已有研究主题相对明显且集中,知识结构趋于明晰;(2)研究阶段性特征较为突出,研究议题与文化政策、制度改革关系紧密;(3)研究能力、影响力及学术阵地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跨机构合作型研究明显不足,学科队伍建设内涵发展仍需持续发力;(4)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高,学术话语权弱,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理论体系构建迫在眉睫。【关 键 词】艺术管理;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趋势
■中国网络文化类节目的艺术表现与意义建构/张智华 魏 兵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内主流网络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优质的网络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定位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达理性人文思考,实现网络平台传播的广泛性和文化知识输出的审美性。在网络时空,网络文化类节目跨越了知识的鸿沟,积极地促进理性思考与日常网络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国网络文化类节目成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和社会实践,不仅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参与到当代网络审美的意义建构。【关 键 词】中国网络文化类节目;艺术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建构
■戏曲网络传播的乘势与突围——《神女劈观》的热潮与冷思考/郑世鲜 周 飞【内容提要】《神女劈观》《白蛇传·情》等一系列热点视频虽然已经推动哔哩哔哩网站成为戏曲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浅尝辄止的输出困境、借势而非造势的传播瓶颈、模板化的形式短板依然让哔哩哔哩的戏曲网络传播之路困难重重。而只有借着翻唱《神女劈观》等现象级事件的余热,充分利用哔哩哔哩自身的平台优势,用常态化的运营机制促进戏曲长线传播、用交互式的体验模式增强戏曲粉丝黏性、用创造性的形式革新去打破戏曲传播模板,才能实现戏曲在哔哩哔哩平台真正的突围。【关 键 词】 戏曲网络传播;《神女劈观》;哔哩哔哩平台
■从人群交往理论和艺术的审美变化看“元宇宙”/薛 雷【内容提要】“元宇宙”的后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形态,当然也包括人群交往与艺术审美。数字时代的计算机算力源自西方的数学逻辑传统。从艺术史的脉络来看,这是从塞尚的几何结构,到具体主义,再到抽象极简主义的一脉发展。借助算力,我们将会大大扩展感官认知之外的真实世界范围。以人类感知为基础的传统艺术会永远存在,但价值会发生变化。从哈贝马斯的人群交往理论系统分析人类在数字网络的存在,突破,改变到当下加密艺术的底层逻辑,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新的社会形态形成期一定伴随着大量“逻辑”和“工具理性化”。我们期待未来艺术家新的精神迸发。【关 键 词】 艺术审美变化;“元宇宙”形态;人群交往理论;传统艺术的新价值
■数字收藏与文化治理——再论NFT艺术品市场/王子琪【内容提要】2021年3月,区块链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在版权产业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预想的,保护文化艺术内容价值、文化内容生产者权益的功能尚未得到良好实现,而基于传统艺术市场制度的NFT艺术品通过拍卖行引发的“钱爆”(即21世纪以来艺术拍卖市场中成交量呈现的井喷式发展现象)率先进入大众视野。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反垄断、去中心化的技术初衷旨在设计一种开放系统,任何有价值的交易,可以不通过中介在个人之间以非常快速、高效和完全不受限制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它追求开放和自由,在技术上探索通过网络互动实现调节学派所预言的文化治理模式。而NFT作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种确权手段,确实有机会修正市场机制缺陷或人性贪婪的一些局限,但也很难避免被不合理使用,成为洗钱犯罪、在虚拟空间继续炫耀财富的工具。本文从文化治理的角度出发,结合艺术品市场和版权保护的目的,以2021年NFT数字藏品的发展历程作为对象,探讨未来NFT数字藏品的管理问题。【关 键 词】 数字收藏;文化治理;艺术品市场;NFT【内容提要】国内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仍处于学科建构阶段,需要积极参考国外相关成果,因而译介工作非常重要。“艺术人类学经典译丛”遴选西方艺术人类学史上的经典著述进行翻译,规划10种,目前已出版4种,即莱昂哈德·亚当的《原始艺术》、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以及李修建编选的《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这四部著作皆为名家名作,集中于艺术人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很好地推动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对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关 键 词】《原始艺术》;《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学科建构
芭蕾舞剧《敦煌》剧照
摄影:时任 照片由中央芭蕾舞团提供
郅敏作品《鸿蒙》(局部)
陶瓷、金属、雾气、灯光、投影 715cmx715cmx80cm 2020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审核:王 丁
终审:王瑜瑜